本帖最后由 路浞2 于 2021-4-12 17:31 编辑
ST1,ST2机芯与中国早期产品化手表-五一表
按照当时的形势,粗马表(销钉式擒纵机构)已经落后于国际水平,而且上海手表厂于1955年7月上旬成立研制小组,研制17钻细马防水表,给了天津手表厂很大的压力,但有压力就有动力,1955年7月中旬,天津手表厂制定“手表实施计划草案”决定参照瑞士铁达时(FHF 25/28系列)的结构进行仿制,1956年5月完成第一次批量36只试制样表。同年12月完成第二次批量23只的试制任务,并进行了技术鉴定,验收合格,机芯型号定为ST1。搭载该机芯的手表亦被定名为“五一表”。自此,中国自主制造的量产腕表机芯(ST1机芯)诞生了。
1958年期间,ST1机芯年产约2000枚左右,由于供不应求,需要凭票购买。而你,是否对这样的旧时光,颇有感慨呢?
1959年苏联专家来到天津手表厂帮助其改良ST1机芯的设计和加工工艺,最终定型为ST-2机芯,(在细节上做了增强,包括防震和更多钻数,提供了走时精度,机芯厚度也相应增加了,由原ST1的4.6毫米增加到ST2的5.4毫米)。
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,天津厂在1960~1963年期间,继续对ST2机芯改进,主要是机芯增加避震器,表壳材质也采用全钢材质。型号标注:ST2A。
1965年4月,ST2防震表通过了轻工业部的技术鉴定,正式投入生产,开始定名为中华牌,后来改为五一牌。
五一表截至1971年后,不再生产,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现在,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这段时期的2条线:
第一条线是五一表机芯变化脉络:
17钻无防震光摆蓝钢平钢轮(ST1):第一代的“5.1”牌手表代表型号为58-001,表盘上有“17钻防水”与“中国天津”仿宋体手写字,采用ST1机芯,早期ST1银色光摆,后期为黄色光摆,无避震,长快慢针,蓝钢大小平钢轮,半钢(注意,这个时期没有全钢的),凹轮系夹板、单螺丝摆夹板。
除了汉字五一牌后盖,这个时期的58-001后盖大概有三种形式,其中有的后盖标注zhung guo zhi zhao,很多人觉得这是错版,其实更多的,可能只是那个时期汉语拼音还没做出统一规范,故而用的还是天津方言去做拼音而已。
18钻无防震光摆倒角钢轮(ST2): 第二代的“5.1”牌手表增加一钻,除过渡时期的表款外,表盘大多有“18 zuan”字样,机芯型号“ST2”,凸轮系夹板(呈现效果ST2比ST1机芯厚)、三螺丝摆夹板,倒角钢轮,无避震,短快慢针。
18钻防震光摆倒角钢轮(ST2A): 第三代的“5.1”牌手表,机芯型号ST2A,在ST2基础上增加避震,表壳全钢,表背大多刻“防震防磁”字样。
在ST2向ST2A过渡时期,还有一款表,比较少见,就是18钻的汉字“天津表”,盘面6点位置有五星和无星之分。
第二条线是表厂名字的变化脉络:
随着天津投产细马表的成功之后,国家开始着手手表厂的规模建设,
1957年1月天津市成立了天津手表厂筹备处,为了解决筹备资金不足问题,以坐落在河西区土城的国华秒表厂为主体来筹备新厂,下设手表厂和秒表厂两个车间。
1958年6月天津手表厂筹备处撤销,厂址迁址红桥区丁字沽二号路原轻工技校院内。
1958年10月1日正式定名为天津市五一手表厂。
1959年12月2日,天津市把南开区复康路11号拨给五一表厂作为新厂用地。
1962年1月5日,天津市五一手表厂更名为天津手表厂。
1962年12月,新表厂建成,厂址由红桥区丁字沽正式迁址到南开区复康路11号。